1、吕伟起跳时用的动词动词有:跳、蹬、跑,想,能,转体。飞天凌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
2、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3、四个镜头。在文章《“飞天”凌空》中,写吕伟跳水动作用了分解法,一共分为四个步骤,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并进行了分镜头演示,来描写细致动作。
4、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是吕伟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第五六七八段分别写有观众的反应,裁判给分,观众赞叹,属于侧面描写;而第一段起跳前,既有吕伟的神态,又有观众和环境,属于正侧面结合。
1、一个“托”字让人感觉跳水姑娘吕伟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她身材修长美妙、动作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2、吕伟起跳时用的动词动词有:跳、蹬、跑,想,能,转体。飞天凌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
3、在《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通过对吕伟跳水动作的细腻描写,如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尖。在蓝天上抒写出动人的诗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吕伟的高超技艺和优美姿态。
4、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象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5、《飞天凌空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吕伟站在10米高台 的前沿,准备跳水。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6、第一部分:(1-4)记者利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吕伟跳水夺冠精彩瞬间;第二部分:(5-8)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跳水动作的赞赏。文章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
1、思路: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过程,以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感悟即可。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
2、《“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最早见于《光明日报》,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3、“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