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意思是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金蛇狂舞出自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金蛇狂舞表达的是热情洋溢的氛围,锣鼓铿锵有力,节日的喜气洋洋。金蛇狂舞出自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昂扬,曲调饱满,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意思: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出处:该成语出自北周庾信的《庾子山集》,原文为“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用来形容地势的险要和雄伟。金蛇狂舞:意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语,而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的名称。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出自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金蛇狂舞:民族管弦乐曲,取材于民间器乐曲《倒八板》,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金蛇狂舞》。
龙舞最初被用于祭祀龙图腾,以取悦龙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文艺活动。铜梁龙舞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等多种类型,其中大蠕龙最为特色鲜明。彩灯舞则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等12个品种。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铜梁龙舞兴起于明,鼎盛于清,誉于当今。既是舞,又是体操又是杂技。
铜梁龙舞的活动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阶段:复苏与重启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铜梁县群众文化活动回归本体。1980年元旦:铜梁县组织民间艺人扎制大龙在县城公演,铜梁龙灯会得以再启。整理与推广阶段:1982年:铜梁县整理龙灯艺术,参加重庆市广场文艺调演,受到好评。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以下是其简介:文化底蕴深厚:铜梁龙舞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在当代仍然重放异彩,饮誉全球。它不仅是舞,还融合了体操和杂技的元素,非常精彩。游行队伍庞大:一个完整的铜梁龙舞游行队伍规模庞大,包含30多个小分队。
1、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